“谢夫子!学生以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在于,对经典内容阐释的不同。今文经学,多讲阴阳五行、灾异谴告之论,谈谶纬神学、繁琐哲学。无趣至极。”说到这,他情绪很是激昂,底下许多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郑玄在上,面容不见一丝波动,好像在等待大家继续讨论。
这时,坐在黑衣赤帻男子身边的一人附和道:“陆宏兄所言有理。今文经不过是秦火残缺之余!”
“而古文经学则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通训诂,举大义,尊孔子,乃是我辈学习之典章。”
这人说完后落座,底下众儒生则是反应不一。大多数的人表示赞同,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则痛斥此乃荒谬之言,实不能苟同!
两派各自有理在下面争论不休,刚开始还只是附近的人小声,后来就变成两派各立一边,吵吵闹闹的就连座位都换了。双方都不愿跟对方的人坐在一起。
郑玄在上,面容带着一丝微笑看着争吵的众人。其余的博士们也是无人出面阻止这一场面。
刘谟坐在位置上,并不懂他们在到底在争论些什么,只好静静听着两派的观点。然后自己在心里默默地比较一下他们所说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与特点。不过凭刘谟的思维判断像这样的学术讨论无论哪个观点一般都是优缺参半的,至于说哪个更好一点还要具体考量当时的社会情况来决定。
“小生,你为何不参与讨论啊?”郑玄突然走下来向刘谟问道。
刘谟坐在前排,刚才众人都是规规矩矩的落座倒还不显眼,但现在大家都乱糟糟的一团,静坐的刘谟就显得十分显眼了。
正陷入思考的刘谟突然被人打断,一看还是郑玄,饶是有点紧张。慌忙起身,整理了一下思绪答道:“回禀郑夫子。学生并非不愿参与讨论,而是实在不知自己该属于哪一派。只好静坐思考。”
“太学的同席门都有自己对今古经文的看法,你没有吗?”郑玄继而问道。
“学生认为今古经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缺。”
“具体说来与我。”
刘谟清了清嗓子,见郑玄正等着自己回答,继续说道:“学生听得众师兄们争吵,把两派的观点总结了一下。今文学派尊奉孔子,尊孔子为受命素王,以六经为孔子作。信纬书,讲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尊奉周公,虽尊孔子为先师,但以六经为古代史料,并不认同为孔子作,且以《周公》为主。斥纬书为污妄。”
郑玄听到此面带微笑,若有所思打量了刘谟几眼。
“然学生以为今文经讲世间万物规律变化,主张根据实况改制变化,贴于现实,此为优点,然多讲谶纬神学,却多虚妄不实,此为缺点;古文经学不讲纬书神学,通训诂,举大义,此为优点,然过于墨守成规,反对变革,却又多死板,此为缺点。”
“故而学生想若是有人能把两种学说总结一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会更好。”
听到这,郑玄的面色隐约有了一丝波动,仔细端详刘谟问道:“可否告知老朽名姓?”
“晚辈刘谟。”
“猪手颂可是你所做?”郑玄听到刘谟的名字后问道。
“回夫子。确是小辈所做。”刘谟应道。
听到肯定回答后,郑玄示意刘谟坐下。而后他也回到了讲席坐下,然后对争论的众人道:“诸生安静。”
众人听到郑玄发话,都收敛了情绪,回到自己座位坐下,准备聆听郑玄教诲。
注;1.经今古文学之争始于西汉末年,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最终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