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虞城不比京城远,但是一路颠簸过来加之速度较快也是浑身像散了架一般。陆安歌揉了揉酸痛的肩膀跳下马车。
柳文新中了秀才之后就把家搬到了近邻集市的地方。而且还建造了方圆几里最气派豪华的府邸,这儿的人没有不知道柳府的,提起柳府都是一通的夸“哎呦,看看柳公子真是贵人呐!考取功名入仕途,以后前途无量啊!”
柳府这么招眼自然找起来就省事多了,顺着前面的平阔大道一直向前走第二个巷子口就到了,眼看着就快见到陆芷柔了,陆安歌的心也放松了些,突然一阵喜乐之声传来,由远及近,就在不远处一支迎亲的队伍正缓步走在他们的前面,一共两列,一列八个人,吹打奏鸣,乐声喧天,好不热闹,迎亲的人都着红色锦缎衣服就连那华丽的马车上也都系了红丝带。
街上更是人流如织,大多是些百姓在人群中指指点点。
“二姐,你看前面还热闹啊!”陆蓁好不容易出来一次见到这等热闹场面自是欣喜。
“这是谁家娶亲呢?场面还不小呢!”林月笙也踮了脚尖伸着脖子张望着。
“你们都忘了我们来干什么的了?”陆安歌提醒道。
“当然不会忘了,陆姐姐,可是前面就到陆大姐家了!就让我们看一会吧!”林月笙有些撒娇道,黑亮的眼睛里都是澄澈和希望。
“有什么好看的!你忘了你答应林伯父和林姐姐什么了?”陆云邵板着脸道。
“我,……”林月笙欲言又止。末了眼睛一转道:“你看这不是就到柳家了吗?说不定我们一会进去看到陆大姐安然无恙的,我们又得赶紧回去告知陆伯父他们,这一来二去的,我骨头都快要散架了!还不能让我看个热闹呀!”林月笙有些委屈地道。
“行了,行了,反正一会儿就能见到大姐了,你们就在这看一会吧!”陆安歌看着林月笙轻轻摇了摇头,果然是个热闹精。
“好!”林月笙和陆蓁异口同声高兴地喊道。
当朝人对婚俗礼仪极为重视,何况刘知府嫁女,那场面自然比一般人还要隆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唐`杜佑〈〈通典礼典〉〉。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纳采也有用羊者。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宾升西阶,当阿东面。使者致命曰:敢纳采。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间,南面。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既然使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决定性因素。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了。我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纪时的,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极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男女双方在合八字时所写的“庚贴”是有一定格式的。
“庚贴”所书“八字”,须为偶数。倘出现奇数,则须增减一个不很要紧的字而凑成偶数。“八字”收到后,男女双方要先将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内家宅平安(既无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盗等时间发生),则可请先生“批看八字”了。在批“八字”之时,除看年庚八字外,还须参照双方属相及阴阳五行等。这其中各项之间是绝对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项相克则婚姻之事只好作罢。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则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来了。当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征”有“成”的意思。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
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古代按《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后世富足者金银玉玩、鸟兽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纳征的物品。帝王娶皇后纳征则须另加玉圭及束帛。诚然,一般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办不起许多金银作为纳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确规定“聘财无多少之限”。古代民间“过大礼(纳征)”一般情况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金一铜)一对、豚肉、喜酒、羊、喜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红蜡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耳饰一对、姜花、礼饼各若干。男方要择定吉日,鼓乐吹奏,将庚贴用红绸系好,连同礼单将礼品送到女家。媒妁则引导男方家长亲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对来的客人盛情款待。女家接受聘礼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据载,婚约在周朝已然有之,刻于竹简,男女两家各执一半。按规定,婚书订好后要由当事双方及保亲人和媒人签字画押,并上报官府。婚书格式各代有所不同。
某州某县某处某姓,今凭某人做媒,某人保亲,以某长男名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第几令爱名某姐,见年几岁,缔亲,备到纳聘财礼若干。自聘定后,择日成亲,所愿夫妇偕老,琴瑟和谐。
具乡贯姓某,今聘某人为媒,某人保亲,以某第几女名某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长男名某,见年几岁,结亲,须讫财礼若干。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所愿夫妻保守,嗣续繁昌。今立婚书为用者。
男家拿到婚书后,要把婚书供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祖先已和某家缔亲。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北方民间也称“要日子”,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家。《仪礼士婚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主人致辞之后,媒人告以婚期。”由此看来,古人的请期不是简单的告知,也是有一定仪式的。其实婚约鉴订之后,女家已然是“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把选择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了男家。之所以用“请”字,是表示一下客气,男家不敢自专,请求女家同意的意思。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淄,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由此可见,至少是在汉代以前古人的婚礼均是在晚上举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车子(墨车),执烛,一切均与夜色相匹配。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白天结婚的习俗。
后来的人在结婚择定日期的时候,要把新人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请“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托媒人征得双方同意后,于是日举行仪式。其仪式各有所不同。据《礼记婚义》记载“子承父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受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入。”当新郎穿着礼服,遵从父命带领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新郎执雁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新娘到婆家后在大门口与新郎相互致礼后,一同走进家门。然而,后世的迎亲之举就要复杂得多了。亲迎的队伍也甚为壮观,多者可达几十人。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唐代用带有图绘的障惋车。可以说,在隋唐以前,亲迎用的都是车,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轿”。当然,亲迎的队伍中乐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说的就是那位“好逑”的“君子”欲琴瑟钟鼓将“窈窕淑女”娶将过去。可见婚庆乐曲在中国具有相当的渊源。不过也有记载先秦婚礼是不用乐的,到了汉代才有了结婚用乐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苟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奏乐庆贺。后世的迎亲队伍,特别是明清以来,大多有“僭越”的趋向,如迎亲队伍前面有“开道”、“回避”等字样的禁牌,新郎戴官帽,新娘着只有命妇在大典时方能穿戴的凤冠霞帔,甚至模仿帝王仪仗,加入金瓜、斧钺等。但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有逾礼,官府也一般也就不加干涉了。不过从先秦时代起,婚礼使用的器物就有超越身份的现象,例如,士亲迎用的墨车,是大夫的车;用作见面礼的雁,也是大夫的规格。郑玄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摄盛“,意思是在婚礼这种特殊的场合,可以允许稍有越位的行为。
花轿迎至男家,街坊邻居(主要是小孩)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糖果等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此外还要有人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称为“撒谷豆”,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
新娘子下轿的时候双脚是不能着地的。这是古人出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认为地与天都是不可侵犯的,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土地之神,故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是传宗接代的意思。直到民国商户人家成亲和南礼中还有用面袋的,称之曰“倒袋”,也是“袋袋相传”,不断烟火的意思。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平安安,还要迈火盆,一方面是避煞,火以压邪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预示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古代婚礼的“六礼“,一直延续到唐代。到了宋代,“六礼“被简化为纳采、纳币(相当于古礼中的纳吉)、亲迎等三种仪节,又相沿到清代。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乃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为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 3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凤冠、霞帔配合,用来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由柳洪平创建。
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会感觉熟悉。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这时前面有两个人在认真的看着迎亲的队伍其中一个人道:“要是我家女儿能有这等好福气该有多好!”
另一个人脸上则是鄙夷的表情“我看你还是别想了!你知道新娘子的来头吗?她可是刘知府的女儿啊!”
“什么?!知府的女儿!你说的莫不是刘维刘知府?!”
“对啊,就是呢”
那人一脸惊讶的表情,后来便恢复如常,“也是,只有像刘小姐这样的大家闺秀才配得上柳公子啊!”
旁边的人一脸赞同的表情。
陆安歌怔了一下,这街上还有第二家姓柳的吗?不知为何,想到这,不详的预感袭来!
她急忙挤到那两人的身边问道:“二位大哥,我想问一下,这街上何时又搬来一家姓柳的?”
那二人听了也愣了一下,其中一人道:“哪还有一个姓柳的?这街上就这一家啊?”
陆安歌越发迷惑,“那,那这今天娶亲的是柳家的柳文新?”
“对啊!不然还能有第二个中秀才的柳公子!”那两人一哂,便不再理她随着人流往前走。
“云邵,你看,陆姐姐比我们还爱看热闹呢!你瞧!她都挤到人前去了!”林月笙笑着喊道。
陆安歌停在原地,方才那两人的话如天空惊雷般让她不知所措,直到被后面的人不耐烦地推了一把,她才意识到,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拉起他们跑到到空旷的地方,三人不明所以一脸疑问只跟着往前跑。
“二姐,怎么了?!”陆云邵看着面色苍白的陆安歌。
“你们知道方才娶亲的人是谁吗?”陆安歌咬唇问道。
“不知道啊,这跟我们有关系吗?我们就是看个热闹而已呀”林月笙一头雾水地看着陆安歌。
“刚才娶亲的人是柳文新!!”陆安歌神色冰冷。
“什么?!”
看着他们讶异的表情,陆安歌冷静地道:“怪不得大姐这么多天没有给我们一封书信,原来柳文新是要另结新欢!大姐定是怕我们知道了担心所以才不联系我们!”
“那该怎么办呀!?”陆蓁急得快要掉出眼泪。
“二姐,我们快去救大姐吧!”陆云邵也慌了神。
“这可恶的柳文新!竟敢抛弃结发妻子!”林月笙义愤填膺道。
“二姐,姐夫他会不会虐待大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