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地图,是个好东西。

行政规划用得到,行军作战用得到,调查勘探用得到……涉及的地域越广,地形越复杂,人脑不够记忆,言语不足表达之时,它便愈现重要。

先知既无参与过行政工作的经历,也未有入伍从军之经验;不要说野外勘探,就连需要用到地图的外地旅游都没有经历参与过。但,这些都不妨碍先知理解地图的重要性。

这种认识的源头依旧很“陋”,还是游戏,各种类型的游戏。

战略模拟类的、冒险生存类的……尤其是早期那些“迷宫大且复杂,而各个角落偏偏存在着重要甚至必要道具,不得不去……却没搭载任何地图系统”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可谓令人“刻骨铭心”——不手工画图做记录,有时真可能被困一辈子。

撇开与现实存在巨大差异的迷宫不论。不论是“降临”前自以为的《文明》型里,还是“降临”后才意识到的沙盒生存型里,又或是在和当前不搭嘎的即时战略类里,哪里有重要的资源、哪里适合新营地的修建……都是必须关注的要点。

作为模拟,行政、军事、探索相关的经历经验,通过游戏,先知勉强能算“齐活”。

族长得到“实演”信息,内心雀跃不已,直想立马便能回去着手准备。然,先知都说“请听”了,必然是有重要之事,岂可一走了之?于是,压下骚动,安心落座。“一言”么,反正也不耽误事儿。

然而……都是图样的错。

对于如此重要的东西,三言两语怎么够?先知是准备大讲而特讲,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不管是比较熟悉的,还是仅仅只了解了些许皮毛和大概的,一切的一切……想把所有东西,一次性掏出来。

所以,“请听我一言”,注定不会是“一言”就能了结得了的。

对此,长老凭借对先知的了解,知道“此处必有干货”,连忙招呼先知那俩跟班,切换【会议记录模式】。

这个模式的出现,起自于先知好为人师的老毛病。

先知经常滔滔不绝、一股脑地讲出好多崭新的、重要的,却让人一下子听不懂的内容。好东西可不能真听过就算了。一时用不上以后也会有大用,又因为不好老追着先知让一遍一遍的讲……

最后迫不得已,长老自己逼着自己,把【会议记录】给整了出来。

该模式由长老,及跟班*2,三人共同参与。

长老负责重要条目的记录。因为他自身还要好好听讲,只负责重要摘记。

俩跟班则轮流记录先知的话语。又因为说话快、记录慢,两人轮流,靠着“使用两份时间,记录一份对话”,来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有记录的最大好处就是,随时可以再查询。

长老,功德无量。

这次的“记录”同样没让长老失望。

之前画地上的玩意儿,那真叫是有多简陋多简陋。和先知嘴里讲的一比……嗐~这是能比的吗?

与只能大致表示某处是山、某处有水,又因为画圆不圆划直不直,仅稚子绘画水准而导致的粗糙示意图大相径庭。在先知的讲述中,精准测绘:有比例尺、有经纬线……再由这些东西扩展开去,先知还讲到了方位确认,土法测距……

方位确认的用处不大。

不是其本身用处不大,而是该技能早已掌握。在山林间生活,会迷路的估计都活不长久。也因此,先知新讲的东西好多并无实际用处,仅稍具参考价值。反倒是先知最不了解,只是顺嘴提了一提的“夜观星象”,也就是靠着星辰确定方位,属于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

土法测量倒是挺有用……可惜先知知道的也不多。

向前水平伸直右臂,右手握拳,翘起大拇指;闭上左眼,使右眼视线沿拇指左侧与目标贴合;保持姿势不变,闭右眼,用左眼沿拇指左侧再观测。

因为瞳距的存在,左眼观察到的位置,会与右眼观察的目标,在水平方向出现一段位移。而根据这个位移的大小,就可以估算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了。

至于再具体些的……

哈哈哈……你们办事儿俺放心。先在营地从近距离开始尝试吧,少年。

……

又是一个残缺严重的知识点。离实际应用路遥遥……倒是其中“相似三角形,等比放大”的概念,很有些意思。

瞳间距,也就是小三角的底边,约6公分;臂长,也就是小三角的直角边,约60公分。因此可获得一个大致的倍率:十。

那么,只要能估算出“位移”值所对应的实际距离,也就是大三角的底边长度,之后乘上个10,便可获得大三角的直角边,也就是自身与目标地的距离了。

当然,理论上还应该再补上小三角的直角边,“臂长约60公分”,但考虑到误差,这0.6米的距离实在微不足道……就忽略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又要怎么知道这个“底边”的实际长度呢?

依靠某些特定的参照物大小,比如目标地人物的大致身高,就不失为一种比较靠谱的方式。

精准……是不用想了,多次估算,误差早被放大无数倍。但即便是这样,能知道个大致的远近程度,一样有大用。

先知再次挥笔作画。

新图主要由一个个或大或小、互不相交的圆圈组成。几处空白,随后被补上几根或直或弯的线条。

因为对自身绘画水平不再抱有希望,先知索性放弃了对美观的重视,彻底转向示意的效果。也因此,绘制图形图标的时间得以大量节省。

新图画完,先知并未收手。交予围观群众后,继续马不停蹄,一连又是两幅。

这三号图的主体,是线条。上方稍稍倾斜着一条,下方蜿蜒着一条,左侧还有条接近“>”形的。先知花了大比例的时间,用于调整各段走向与弯曲的形状。只在收尾阶段,草草沿上线上侧、下线的下侧,随意补了些“山”,左线左侧画了些“树”,又在三线中央空白区域添上了一片“草”。

四号图,主体是圈。大圈套着小圈,一圈又是一圈……哦,又多了一个小圈,变成了“外面几个嵌套的大圈,围住了两个小圈;而这两个小圈里,又继续大圈套着小圈”。且,大圈小圈,形状不一,疏密不等……

三幅新图,二号到四号,其中的三号图被认了出来。原因无它,这就是一号图的改版,不过省略了小河与水塘,算是简略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