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历经多年官场斗争,做过京官,也放过外任主考,崇祯初年再次下野之后,对国事提不起兴趣了,要是写诗、文史、风月,他还会谈谈,此时却无意深谈。
反而是黄宗羲对杨川兴致很高:“阁下生性聪颖,为何不走科举正道报国呢?”
黄宗羲天启三年才补了诸生,他倒不是进士,但有秀才功名的地位,总是比没功名的高。
“人各有志,如今这年头,放弃科举经商的,不也是一抓一大把吗?”杨川笑笑敷衍,黄宗羲拈须不语。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黄某人托大,喊你一声杨老弟吧。”黄宗羲初次有了笑容,指指汪然明:“这位汪兄,汪汝谦,字然明,徽州来到杭州的商人,他可比你狂,平生只交四种人:高僧、名士、知己、美人,除了这四种,一概非诚勿扰。”
“那是我没福了。”杨川自嘲。
汪然明敲敲折扇:“你把《红楼梦》手稿卖给我,你我就是知己。”
徽州来的商人,大多穿着朴素,作风勤俭,但是杨川看到汪然明却绫罗绸缎,明初对于轿子、车马、服饰、靴子规定极严,谁敢违反,朱元璋就要杀头或者用刑,商人的地位还低于庶民,明末违反的礼制太多,见怪不怪了。
据说汪然明此人富有得很,他有一艘船叫做“不系园”,样样俱全,柳如是就是和他借船勾搭上的,对于美人,汪然明自然乐意,所以柳如是陪吃陪玩,至于是否陪睡,就不得而知了。
汪然明体型矮壮,俨然一老头:“不是说杨阁部从去年就督师了?张献忠反了又降,降了又反,今年不定有好消息。”
当然有好消息,李自成再打出来,杨嗣昌就只能自杀了,杨川回忆脑海中的记忆,洪承畴、卢象升被调走之后,总督熊文灿招抚张献忠,结果张献忠又反了,熊文灿死了,才派杨阁部下来统帅大军,声势浩大,而这位杨阁部,和东林党不对头。
“我就听到一个笑话。”杨川举杯道:“传说杨阁部去年就开始通缉张献忠,写出榜文,画出头像,那榜文是一首《西江月》:此是谷城叛贼,而今狗命垂亡。兴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赶上。逃去改名换姓,单身黑衣逃藏。军民人等绑来降,玉带锦衣升赏。榜尾大书赏格:能擒张献忠者赏万金,爵通侯。榜文在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到处粘贴……”
“谁知道张献忠看见了,轻蔑地笑道:营中有获杨嗣昌者,赏三钱……”
“哈哈哈……”钱谦益仰天大笑:“这个笑话说得好,当浮一大白,杨嗣昌怪会揣摩上意,刚愎自用,自负大才,当初他便决意与鞑子议和,加收剿饷、练饷,劳民伤财,此等人物,又怎是能人……”
杨嗣昌能揣摩崇祯心思是真的,但议和也是崇祯所希望的,一方面是群臣阻挠,另一方面鞑子在逐渐强大,议和才未能成功。
几个女人静静倾听,各自沉默,柳如是率先提笔写道:
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
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亦堪愁。
“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亦堪愁……”一直未说话的林天素折服道:“如是,你和黄皆令各有千秋,如是的人和诗,艳过六朝,情深班蔡。”
“天素说好,那就好。”汪然明赞成,在他心中,排第一的是林天素,第二是王修微,第三才是柳如是。
“怎样?我出一百两,杨老弟卖不卖?”汪然明竹扇敲打手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